肝膽腸胃科
門診服務
住院服務
出院服務
各科消息
醫師介紹
各科介紹
門診時間
衛教天地
衛教天地
食道胃酸逆流性疾病及Barrett氏食道
食道胃酸逆流性疾病及Barrett氏食道   
鄭吉良醫師
 
  胃食道逆流性疾病 (亦稱逆流性食道炎,舊稱消化性食道炎) 是目前胃腸科門診最常見的胃腸功能失調疾病,是胃的內容物包括胃酸、胃蛋白酵素、膽汁等過度反流進入食道所造成,可引起食道黏膜的傷害(食道發炎)。病人往往出現胸口灼熱(火燒心)及胃酸逆流兩大典型症狀。但有典型燒心、反酸症狀的病人占不到一半,症狀和程度與逆流或食道炎程度亦不一定成正相關。以消化不良、打嗝、上腹脹或痛、吞嚥困難或疼痛,來表現的也不少。有些病人甚至出現如心絞痛一般症狀,稱為非心因性胸痛;或因胃酸湧入呼吸道,造成喉炎、聲音沙啞、慢性咳嗽、氣喘、吸入性肺炎、甚至在晚上睡眠中會由於酸水湧上咽喉而被嗆醒。胃酸逆流入食道,因食道黏膜對胃酸抵抗力弱,久而久之,會造成食道發炎、糜爛、潰瘍、出血。潰瘍癒合後形成食道狹窄、吞嚥困難,更嚴重時造成食道黏膜變性成Barrett氏黏膜,而胃食道逆流性疾病者如年紀輕就發作,症狀期很久,往後發生食道腺性細胞癌的機率會升高。
 

  胃食道逆流性疾病的飲食及生活型態之調適包括戒煙、戒酒、減肥、減少腹壓、不穿緊身衣物或束緊皮帶。躺臥床上時可抬高頭部,避免右側躺臥,並依個人生活經驗避免某些特定食物,包括柳橙、檸檬、鳳梨、蕃茄、葡萄柚汁、汽水、可樂、咖啡、巧克力、薄荷、高油脂高熱量食物、油炸食物、糯米類、辛辣刺激性食物。宜少量多餐,進食後 2小時內避免趴下或躺下或做運動(如仰臥起坐、舉重、彎腰、慢跑等),孕婦尤其要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之控制。大約半數患者可因生活飲食之積極調整而改善症狀。

 

胃食道逆流性疾病的內科藥物治療包括:
(1)胃酸分泌抑制劑,如質子幫浦抑制劑 (例如esomeprazole [耐適恩]、lansoprazole [泰克胃通])、
          H2接受器拮抗劑 (例如famotidine、ranitidine)。
(2)中和胃酸制酸劑,如胃乳片。
(3)黏膜保護劑 (例如sucralfate)。
(4)胃腸蠕動劑可增加下食道括約肌壓力,促進食道蠕動、加速胃排空 (例如metoclopramide、mosapride)。
(5)GABA衍生物,可減少短暫性下食道括約肌鬆弛。

 

  Barrett氏食道黏膜病變屬於一種食道腺癌的前期病變,需要定期接受內視鏡的檢查並進行黏膜切片,若切片已有高度細胞變性,發展成食道腺癌的風險極高,患者必須接受內視鏡治療。若切片可見低度細胞變性,仍有發展成食道腺癌的風險,2011年3月修訂的美國胃腸協會 (American Gastroenterolgoical Association) 治療規範建議此類患者也必須接受內視鏡治療,否則應每6個月進行內視鏡追蹤及黏膜切片檢查。若切片檢查沒有細胞變性,美國胃腸協會建議患者每3年到5年進行內視鏡追蹤及黏膜切片檢查。傳統的內視鏡治療方式包括內視鏡黏膜切除術 (EMR) 與光動力治療法 (PDT),最新的內視鏡治療方式則為射頻消融術 (Radiofrequency Ablation [RFA]; Barrx HALO 360)。RFA為一簡單且已被證實安全有效的治療,鄭醫師是台灣少數曾施行過此治療法的專家,若患者有Barrett氏食道黏膜病變,可至本院胃腸科門診諮詢適當的治療計畫。

 

 

院方地址:桃園市中壢區環中東路150號    電話:03-4631230
Copyright 2010中壢長榮醫院 All Rights Reserved